《一个老兵的报告》 - 人物 - 濮阳文化网(www.cpywh.com)一座城市的文明在于文化与良知!
首页 > 人物 >

《一个老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9 09:22:16来源:濮阳市军创园

(序)孝道之乡

华夏神州,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孝义之风绵延千年。

隋朝顿丘平民张清丰,

以“头炉烧饼孝娘亲”闻名乡里,

善事父母,孝行感动四方。

以布衣之身,举为孝廉郎,受万民敬仰。至唐盛世,声名远播,惊动朝堂。

唐代宗大历年间,诏设一县,以孝子之名命名,省姓取名称“清丰”。

千载更迭,朝代轮替,

唯“清丰”之名不改,世所罕见,举世无双!

谁不说俺家乡好?

我,生于此地,长于斯土,满怀自豪,盛赞家乡!

2008年8月1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我撰写的《清丰县·以孝子命名》一文,

自此,清丰孝道之乡的美名,

首次登上国家级党报,

成为官方认证的文化名片,

传遍五湖四海,誉满神州大地美名扬。

 

(一)父母荣光

地灵人杰出英豪。

我的父亲马白玉,是抗战离休老干部,

祖辈出身贫寒。

日寇入侵,灾荒连年,

父亲年幼失学,家道中落,

随家人逃荒至山西,沿街乞讨,

祖父病饿而死,葬于异乡。

那段屈辱岁月,苦难深重,暗无天日,

直到共产党如曙光照临,点燃希望。

父亲投身抗战,浴血疆场,杀敌寇、斗土匪,终迎来解放。

曾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母亲聂九爱,亦是时代楷模。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评选中,被濮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推荐为“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

父母成婚成为争取婚姻自由的典范。

《人民日报》《平原日报》相继报道,

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王从吾亲自接见,

树为楷模。

如今,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党史馆中,

父母的合影静静陈列,见证那段峥嵘岁月。

 

(二)军营生涯

我自幼受父母熏陶,

铭记“翻身不忘共产党,永保江山干革命”的教诲。

父辈的言传身教,早已化作我心中的信仰。

少年弱冠,便立下保家卫国之志。

弃学从军,奔赴疆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湖北长江千里之外,

我舍弃学堂,

踏上军旅征程,告别双亲爹娘。

人生第一站,

童音未改,手握钢枪。

首长亲切唤“小鬼”,

五星帽徽红领章,青春军营怒绽放。

入伍之初,不思家,不言苦,

英姿飒爽,好个英气少年郎。

军医教授亲授针灸,军区课堂苦学医术。护送战友转院,细心照料,体贴入微知暖凉。

客轮离港调头、快速火车暂停,

武汉、襄樊、宜昌、

郑州、驻马店、洛阳,

十几岁的孩子,独自奔波四方。

不惧风雨,不落泪,处变不惊,初生牛犊有胆量!

武当山接兵,兵比我年长,

我却成了“老兵”,

新兵误喊“解放军叔叔”,众人笑断肠。

更难忘,

国防施工炸陉山,救护站里摆药箱。

黄梅战友打石料,重伤不治,令人心痛。江南水乡,军营数载,步步坚实,入团入党。

以“白衣战士”之姿,屡获“五好战士”之嘉奖。

也曾指点江山,怀揣梦想,

怎奈铁打营盘,流水兵,

千般不舍,含泪换下绿装,归故乡。

 

(三)转战地方

退役不褪色,听党话,跟党走,

人生第二站,再启征程。

弃医从政,

转战新闻宣传、乡镇基层、经贸商业、文化事业等多个岗位;兼党校进修、省市抽调,历练成长。

曾任记者站长、党委书记等职,得益于领导信任与组织培养。

小学基础,自学成才,升入本科,知识改变命运。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获聘记者、政工师、经济师职称,

数十年如一日,提升素养。

笔耕不辍,

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新闻、通讯、图片、论文、专著、戏剧、电影等作品千余篇(部),

获“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业绩录入《濮阳年鉴》。

集“濮阳市首届优秀书香之家”

“濮阳市首届最美家庭”

“濮阳市首届文明家庭”于一身,

受邀濮阳电视台做专访。

继获评“河南省优秀人才”、“河南省十大文化新闻人物”后,

更荣登国家文化部《共和国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

累计获全国政协、《人民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类奖励百余项。

 

(四)退而不休

退而不休,开启人生新华章。

为市县区招商引资数十个,

获赞“招商大使”,

上至北京部委,下至农户工厂,

深入调研,逐一走访。

协会、学会、社会兼职多,

热心、热情、热度不减少。

国家大事、亲朋所需、养生旅游、邻里关系……

只要有益,皆积极参与。

伟大农村脱贫攻坚战,我未缺席;

报批退役军人拥军医院,接转关系;

协助战友办理创业证照,快捷高效。

2025年庆“八一”建军节活动,我任总顾问。

一件件,一项项,

无偿服务,做公益,心舒畅!

 

(五)家教家训

关心教育下一代,修家谱,重家教,重培养。

先是父亲口述,

我执笔整理成30万字《苦难与革命家史》书,

为后代留下宝贵文化遗产金不换。

其后2016年,

响应习总书记号召,

我市开展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征集活动。

我创作七言律诗体《马氏家训》:

“为人勿忘本,处世凭德行。

报国效岳飞,孝道学清丰。

守法一生安,家和万事兴。

有志成大事,家风靠传承。”

被选为濮阳市唯一现代家训,

录入《家风与家训故事》出版,

并常年展示于马颊河岸,

迎柳傲雪,历久弥香。

学张清丰孝廉尽孝道,

为家父举办百岁庆典寿宴,

“传承家风”“爱国爱党”两大主题,

别开生面,登载《濮阳日报》,成为珍藏。

每每读报忆双亲,泪流满面,倍感伤。

 

(六)老兵不老

2019年,

我有幸再获濮阳市首届“退役军人先进个人”奖。

抚摸奖状,思军旅,军号声声耳边响。

琵琶山下扎营盘,汉江穿城水清凉。

一朝戎装,三度换岗,

野战17军、湖北独立师、再入武警。

17军前身起自冀鲁豫军区前指11纵,解放战争奋勇杀敌。

独立师某团对越自卫反击战挑选195名战士,补充43军,其中5名卫生员,凉山前线战旗红。

武警老首长吴双战是老乡,吴司令任上将!

时逢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9·3”大阅兵,热血沸腾,太激动!

翻看影集,找出军衣,照镜理鬓,

喊老伴,佩奖章。

黑白旧照虽泛黄,青春如昨气轩昂!

人生下半场,不服老,换战场。

初心、使命、责任、担当

提心劲,余热烫。

自豪之余,喊高声:

“我这辈子曾经是军人!”

老当益壮,不输当年部队少年郎!

祖国要统一,世界要和平,缅怀先烈,共创未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若有战,召必回,打胜仗!

 

总结报告六句话:

家国情怀深烙印,代代相传人向上。

回首往事望未来,千言万语化两行——

鞭策感恩不忘本,一颗红心永向党!

 

2025年8月1日


(责编: admin)

我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